百年隻是序章,未來必将可期
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王特日格勒,女,蒙古族,共青團員。20級蒙班團支書。
講讀内容:《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在黨的史冊上有這樣一位領導人——曾有二十多年作為“第二把手”,并從革命建設的重大關頭提出真知灼見,雖蒙冤而死卻最終被人們紀念。
劉少奇,原名紹選,字渭潢,1898 年出生于湖南甯鄉縣一個略有些田産的農家,從小上私塾,1913 年考上縣裡最好的學校——玉潭學校,開始受到新式教育。1919年文考入長沙育才中學。同年的五四運動對他産生了重大影響,他趕到北京參加學生運動,随後到保定育德中學的留法預備班過了一年半工半讀的生活,卻因費用問題未能去法國而返湖南。
1920 年秋,劉少奇在長沙加入了剛成立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初與任弼時等一同赴莫斯科進入東方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1921 年冬,劉少奇在蘇俄由青年團員轉為中共黨員。
1922年夏,他提前回國,被分配到中共領導的勞動組合書記部(“勞動組合”是搬用的日文詞,後來譯為“工會”)。接着他奉派回湖南,到安源與李立三會合,參加領導9月間的安源大罷工。1923 年春,劉少奇接任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主任。1925 年春天以後,他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到廣州、上海、青島、武漢等地組織工人運動,1927年,他在中共“五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28 年,他曾作為中央特派員到天津主持順直省委,翌年又奉派沈陽擔任滿洲省委書記,接着又到哈爾濱組織中東鐵路工人鬥争。通過長期工運鬥争的實踐,他反對超越群衆覺悟的過“左“鬥争方式,結果在上海和莫斯科都一再被批判為“右傾”,并被撤銷中央職工部長之職。
1932 年冬,劉少奇轉移到中央蘇區,任全國總工會委員長。1934 年紅軍長征、劉少奇随隊走完全程,曾任軍團的中央代表和政治部主任。1936 年春,他作為中央代表被派到天津領導北方局,糾正“左”的錯誤,并使“一二·九”學生運動走上正軌。
抗日戰争開始後,哪個戰略區局面複雜,劉少奇就被派到哪裡。開始,他到山西擔任北方局書記,1938年秋,中央決定大力發展華中,又任命他為中原局書記,指導長江以北的新四軍部隊打開局面。皖南事變使新四軍遭受重大損失,1941年重建新四軍軍部,他擔任政委,并任華中局書記。延安整風開始後,毛澤東要他回延安。1941年春,中央政治局選舉劉少奇為中央書記處三成員之一。
1945年,在中共七大确定的領導集團中,劉少奇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在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期間,代理中央主席,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當選國家主席,主持中央一線工作。“大躍進”造成嚴重惡果後,他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直言“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此後,中央内部的分歧日益加深。1966年,文革開始後,劉少奇被誣陷打倒,1969年含冤在開封去世。1980年,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恢複名譽。
19世紀末成為集中誕生中國革命偉人的年代。劉少奇與周恩來都出生于1898年,僅比毛澤東小五歲。創建中共的第一代人中,除李大钊、陳獨秀屬年長些的前輩外,基本都屬于同一年齡段。這并非是曆史的巧合,恰恰是中國社會特定的時代風雲所造就。
19世紀末出生的一代有條件上學的人,于20世紀初跨入學堂之門時,正值清王朝的舊式科舉制度在八國聯軍入侵下崩潰、被迫實行“新政”而辦西式學校的曆史轉換時期。赴日本留學歸來的成萬名有新知識的教師,大批取代了那些穿長衫、隻知背古書的私塾先生,為求學的少年打開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戶。劉少奇能較早地接觸新書,恰恰也是因為他私塾中一個同學的父親是留日學生,劉少奇能到其家中讀書、借書。當劉少奇這一代莘莘學子成年後,又遇到了陳獨秀等人于1919年前後發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他們在小時痛感舊式教育的弊病,越發能感受到新思想的魅力,因而成為思想最解放的一代。五四運動倡導的主要是民主主義,但是有此基礎才能走向科學的共産主義(不是後來極“左”思想下的那種異化曲解)。
劉少奇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在青年時就能實現這一跨越。他晚年時,又能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勇于探索和糾正錯誤。盡管個人付出了悲劇性的代價,卻為中國共産黨人後來的撥亂反正走向正途,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