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袁曉偉,漢族,1999年10月生。曾獲國家勵志獎學金,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自治區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自治區二等獎,優秀宿舍長,内蒙古師範大學一課一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重磅微視頻大賽二等獎。
講讀内容:
《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這中國共産黨的早期曆史上,李立三曾是工人運動、武裝暴動中的一員闖将。他于1930年主持中央工作時犯過急躁盲動的錯誤,為此長期被當作反面教員。縱觀其一生,功績大于過失,尤其是他那無畏不倦的精神和勇于解剖錯誤的态度,堪稱後人的典範。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縣一個私塾教員之家。從小跟随父親讀舊書和古詩詞,後上新式學堂渌江小學,1912年在家鄉上中學,1915年到長沙繼續上中學。此間,他在報上看到第一師範的“二十八劃生”(毛澤東的名字按繁體字書寫共28劃)的征友啟事,馬上前去相會,從此結識了毛澤東。後來,他跑到湘軍當了兵。師長程潛因與他父親同鄉并是師兄弟,贈錢讓他到北京讀書。到京後,他又報考了赴法勤工儉學,于1920年初到達法國,幹上了别人不願當的爐前翻砂工,“一天流汗一鬥”。他的師傅是法共黨員,在此期間,他接受了共産主義思想,并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和争取華工權利的鬥争。據後人回憶,他在鬥争中一向情緒極為激昂,提到國内反動軍閥,就喊:“推翻!打倒!殺掉!“因敢闖敢拼,留法學生送他個綽号叫“坦克”。1921年末,法國當局将他們這批參加學運的一百多人強行遣送回國。當時,這個叫“李隆郅”的青年在船上表現得很特别——與人下棋,輸了就生氣地把棋盤、棋子都掀到大海中。回國後,李立三來到上海,經陳獨秀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随後,組織上安排他去安源煤礦。
在安源煤礦,李立三是工運最主要的領導人,并大力發展了黨的組織。1924年末,中共隻有黨員900人,其中安源煤礦的黨員就達300人。1926年,他又到武漢領導工運,那時船工出身的向忠發隻是名義上的領袖,實際主持工作的是李立三。當時人稱,隻要向忠發、李立三一聲令下,武漢三鎮30萬工人要進可進,要退可退。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李立三最先提議在南昌舉行起義。起義中,他擔任前敵委員并兼保衛處長。靠着工運中的突出表現和危急時刻一往直前的精神,李立三随後被推入黨的領導核心之中。
在1928年召開的中共“六大”上,李立三當選政治局常委,随後任中央宣傳部長兼秘書長。1930年春,因周恩來去蘇聯,李立三主持黨中央日常工作。當時國内爆發了蔣介石同其他幾派軍閥的大混戰。李立三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可以乘機奪取全國的勝利,于是從6月至9月間,要求各大城市的地下黨都組織暴動,調全國紅軍攻打大城市。這一盲動路線在實踐中很快碰壁,紅軍和地下黨組織都受到很大損失,李立三随後也被免職并被派往蘇聯學習。在蘇聯的15年,李立三受過各種批鬥打擊。在逆境和痛苦中,李立三仍在努力奮鬥。中國紅軍長征後與莫斯科電訊聯系中斷,李立三編出一套很難破譯的密碼,托人帶回國内,終于恢複了中共同國際的聯絡。蘇共按照對待犯錯誤者的傳統做法,有好幾年不承認他共産黨員的資格,隻給他全家人一間小房。中共的同志們卻沒忘記他,1945年在延安召開“七大”時仍選他當中央委員。
李立三沒想到在異鄉突然得到了蘇共聯絡部對他當選中共中央委員的祝賀,激動得熱淚直流。1946年,李立三回國,先在東北局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又讓他領導工會。在開國大典的紀錄片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為全國總工會的代表就站在毛澤東身邊。此後,他以滿腔熱情投身于工會和工業管理。50年代末,他到東北考察後提出“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工業民主化管理原則,被毛澤東概括為“鞍鋼憲法”。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李立三的處境日益困難。他的夫人李莎原是蘇聯人,為表示熱愛中國和丈夫,交出蘇聯護照,加入中國國籍。在“文革”中,仍有人誣陷他們一家是”蘇修特務”,李立三不能忍受這種侮辱,于1967年6月服安眠藥自殺。當時,周恩來就表示過痛惜。中共中央于1980年為李立三平反昭雪。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不甘受西方列強欺淩的一代志士仁人,為尋找救國真理,走西洋、闖東瀛,青年時的李立三也彙入了這一行列。他們當時在發達的國度所見,與中國的落後現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許多人自然迸發出“滅此朝食”般的奮進激情。可以說,沒有火一樣的激情,也就沒有革命,就會始終逆來順受,處于受壓迫的地位。中華民族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确實需要像李立三當年那樣的一代熱血青年。